您的位置:首頁 >藝術 >

再唱經(jīng)典《江姐》《紅梅贊》 依然激動人心

2021-09-01 10:23:09 來源:北京晚報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一曲膾炙人口的《紅梅贊》,唱出了革命烈士江姐的高貴品格。8月28日至30日,中國歌劇舞劇院重排的經(jīng)典民族歌劇《江姐》(2021 版)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江姐的感人事跡和藝術家們的傾情演繹,感動了現(xiàn)場觀眾。

《江姐》(2021版)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擔任藝術總監(jiān),著名導演王曉鷹執(zhí)導,指揮家許知俊執(zhí)棒,女高音歌唱家伊泓遠、王莉、王瑩擔綱主演。

走進劇場,低垂的大幕上,多媒體投影的紅梅花閃動,把觀眾帶入到“黎明前”那段特殊的歲月。在特務重重的重慶朝天門碼頭,江姐穿著藍色旗袍和利落的白色風衣亮相,她要登船前往川北執(zhí)行新的任務?!都t巖》和江姐的故事在國內(nèi)幾乎家喻戶曉,歌劇的表演形式讓更多經(jīng)典唱段傳唱開來。當《紅梅贊》《革命到底志如鋼》《五洲人民齊歡笑》《春蠶到死絲不斷》《繡紅旗》等唱段在劇場中響起,觀眾都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中。

相比于以往上演的《江姐》,2021版的主色調(diào)以“黑白灰”為主。每一場的文字介紹都以多媒體的形式,投影在黑灰底色的幕布上,充滿歷史的氛圍感。這一版歌劇運用了大量的多媒體投影,配合燈光的變化形成詩意的舞臺效果,“紅巖上紅梅開”的紅梅花也不以寫實的布景出現(xiàn),而是在燈光的襯托下,形成了飽滿的視覺沖擊力。

這一版《江姐》觀眾的年齡跨度很大,既有白頭發(fā)的老人,深情回憶當年看《江姐》時的激動場景;也有學生樣貌的年輕觀眾,被江姐身上所折射出的信仰力量所感召。“江姐的精神很感人,氣質(zhì)也很好。”一位在讀研究生看過演出后說,“我特別喜歡江姐向耳后捋頭發(fā)的小細節(jié),哪怕就義前她也很注意自己的形象。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很能打動我,是無數(shù)像江姐一樣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是我們這代人絕不應該忘記的。”

快訪

主演王莉

100場磨煉

此番上演《江姐》,對解放軍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王莉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身為第五代江姐,這是她第100次在舞臺上扮演這個角色。經(jīng)過十幾年的打磨,王莉越發(fā)感受到江姐身上的穩(wěn)重大氣,她在這次出演時有意讓節(jié)奏“慢下來”。

2007年,空政文工團第五次復排歌劇《江姐》,并將它搬上剛剛開幕的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當時剛剛斬獲青歌賽金獎的王莉當之無愧地成為第五代江姐的代表人物。“江姐犧牲的時候已經(jīng)為人妻為人母,但她只有29歲,所以14年前我演江姐時,想把青春的江姐傳達給年輕觀眾,讓他們覺得江姐并不遙遠。”十四年過去了,王莉自己也成為妻子和母親,這次再登臺,她覺得自己對江姐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原來的我就喜歡快,總跟指揮說加快速度,快!”王莉回憶當年的自己,“第二場‘哭老彭’是場重頭戲,江姐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人被殘忍殺害,頭顱懸掛于城門之上,我原來想,人都不在了,還不能瘋一把嗎?”王莉搖了搖頭,現(xiàn)在的她已經(jīng)不這么看。“丈夫雖然去世了,但江姐在眾人面前不能失態(tài),她要化悲痛為力量,完成丈夫未竟的事業(yè)。因此,她要表現(xiàn)得更加沉著冷靜,落落大方,這是我原來不理解的,現(xiàn)在我終于理解了。”

上次出演《江姐》是在四年前,對比上次演出,這一次的王莉尤其注意“穩(wěn)”下來。“我會比以前演得慢,但不是為了慢而慢,而是找到她作為一個穩(wěn)重大氣的女革命者的氣質(zhì),把它轉(zhuǎn)化到語言和歌唱的節(jié)奏中。”

在成為母親之后,王莉覺得自己跟江姐的距離更近了,也更能體會到江姐的精神。“我現(xiàn)在常常想,江姐也是一位母親,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她?”王莉身為軍旅歌唱家,經(jīng)常要下部隊,一出去就是20多天見不到孩子,每每這時她就想到江姐,“她肯定也放不下自己的孩子,但她心里裝著的是迎接新中國的信念,并且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她對革命充滿了必勝的信心,這種精神力量非常偉大。”

導演王曉鷹

淡化程式

此次執(zhí)導《江姐》的是著名戲劇導演王曉鷹,他為2021版的《江姐》帶來了很多與眾不同的風格。

這次的合唱隊從樂池“升”上了舞臺,不僅要唱,還會參與一定的戲劇表演。比如在江姐暈倒的場景中,身穿戲服的合唱隊員們就在江姐身邊,他們并不與江姐構成真正人物關系上的互動,但會同時向江姐伸出手,在演唱中加入了很多表演的成分。這些都是王曉鷹的新處理。

“藝術發(fā)展到今天,當代觀眾也在新的舞臺藝術培養(yǎng)和熏陶中成長,我也必須做新的嘗試。”在王曉鷹看來,歌劇中的合唱,與角色歌唱、樂隊演奏共同構成了歌劇藝術的組成部分,從情感表達來說,這些合唱常常與人物的情感形成呼應和襯托,因此他讓合唱隊登臺,形成劇目的“情感性背景”,在舞臺形象上也形成全新的“詩化意象”。

對歌劇演員,王曉鷹也有全新的要求。“他會拿話劇演員的標準要求我們,比如說臺詞的時候,發(fā)音的腔體和底氣都要考慮到,他常跟我們說,話要說出來,不要總依靠麥克風。”主演王莉很理解導演的安排,王曉鷹為的是讓今天的觀眾更容易走近這部經(jīng)典民族歌劇。

“導演的要求是去夸張化,我能感受到他的用心,希望我們淡化一些戲曲程式化的東西,包括許知俊指揮也總跟我們說,讓我們唱得如詩如畫一點,不要過于棱角分明。”王莉還透露,就在經(jīng)典的“哭老彭”唱段,演員難免受到情緒感染,當場哭出來,但是導演要求盡量不要真哭,“其實作為聲樂演員我們也知道,大哭一定會影響聲音的發(fā)揮。”但她也透露,由于那一段戲情感過于濃烈,演員們常常不能自已,“我們告誡自己一定要理性,忍不住可以哭,但是千萬不要嚎啕大哭,否則真的會聲帶充血。”

幕后

江姐誕辰日

今年七一前夕,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獲頒“七一勛章”,她在發(fā)言中深情地說:“小說《紅巖》和歌劇《江姐》是我心中的經(jīng)典,我最愛唱的是《紅梅贊》。”此前她也曾說過,是《紅巖》這本書支撐她走到了今天。

今年8月20日,是江姐誕辰101周年的日子。在第二代江姐扮演者孫少蘭的幫助下,王莉和張桂梅進行了一次視頻通話。說到這次對話,王莉還幾度哽咽,“張桂梅老師特別樸實,你知道嗎,我們隨便挑一段《江姐》的段落,她都倒背如流。”

張桂梅從小看《紅巖》,看《江姐》,“江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她,她一直以江姐為榜樣。”讓王莉最受觸動的是,張桂梅的愛人也在她年輕時離世,但她在江姐精神的感召下,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事業(yè)和奉獻上,在山村辦女高。“視頻中我們一起唱《江姐》,唱到‘一生戰(zhàn)斗為革命,不覺辛苦只覺甜’,那一刻我感受到,無論是江姐還是她,都是在為了后代無私奉獻。”

“那天視頻結束時我特別激動,我在鏡頭前給她深深鞠了一躬。”王莉說,“看到她,我覺得我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一位人民教師能做到這樣,作為職業(yè)演員的我們做得太不夠了,應該向她學習。以后我也會做更多公益的事情,就從身邊的事做起。”

這次《江姐》上演,大家本來想邀請張桂梅來京看演出,但后來考慮多種因素沒有成行。“我們所有人有一個共識,不想消費張桂梅老師,更不想消費她對《江姐》的熱愛。”王莉誠懇地說,盡管不能在京相見,但大家依舊可以向張桂梅老師學習,傳承《江姐》的精神。“江姐的傳承者并不是某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人兩代人的承上啟下。不管是在舞臺的臺前幕后,還是站在講臺上教書育人,我們手里拿著的不是標簽而是接力棒,因為我們都是《江姐》的傳承者。”

(本報記者 韓軒 方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