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上,錢幣無處不在。王朝興衰、社會關系……每個角落我們都可以見到錢幣的身影,因此有人說,一部錢幣史也是一部中國歷史。
在河南,有一家錢幣博物館,從先秦時期到今天的絕大部分貨幣種類都藏在這里,甚至還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念幣和代價券。頂端新聞“博物館頂好玩”系列融媒報道,一起來鉆進“錢眼”里,到河南最“有錢”的博物館逛逛吧。
中國最早的“紀念幣”,存世不足10枚
提及古錢幣,你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圓形方孔銅錢,這種形制的錢幣,貫穿了華夏兩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使用到民國時期。其實,錢幣最初的樣貌并非圓形方孔,而是百花齊放。河南錢幣博物館錢幣專家吳革勝告訴記者,圓形方孔錢是由圜錢演變而來,最早的圓形方孔錢就是秦半兩錢。
吳革勝介紹,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幣,這時候的貝幣是海貝,到了商周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成熟,青銅貝幣也隨之出現,甚至有的貴族把青銅貝幣包上金。“青銅貝和包金青銅貝在當時價值很高,普通百姓不可能擁有,因此人們用陶土捏成貝幣模樣進行燒制,陶貝就出現了。”
在河南錢幣博物館先秦時期展區(qū),一種四角尖銳的錢幣映入記者眼簾,吳革勝說,這種錢幣叫做空首布。
資料顯示,空首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晉、鄭、衛(wèi)等國鑄造的一種金屬貨幣,取形于農鏟,因其首中空,所以稱之為空首布,根據造型不同,也分為平肩空首布和聳肩空首布。
“春秋時期,貝幣的價值已經完全不能適應市場交換的需要了,為了方便購買大宗貨物,東周王室才決定鑄造大額布幣,與貝幣并行使用,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錢幣。”吳革勝說,除了布幣,先秦貨幣還有像刀一樣的刀幣,在燕國、齊國、趙國等國流通。此外,楚國還發(fā)行了蟻鼻錢進行流通使用。
在先秦時期展區(qū)中,最為珍貴的莫過于“文信錢”,這種錢幣沒有面額之分,上面鑄有“文信”二字,當今存世量不足10枚。
吳革勝告訴記者,文信錢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丞相呂不韋私鑄的,也有一種說法是秦王給呂不韋鑄的,因他的封爵是文信侯,所以叫文信錢。“呂不韋身居高位,其實是一種顯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了。”
一把金錯刀讓王莽成為“鑄錢第一高手”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看到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寫下這句詩,你是否頓感詫異,美人送我一把兵器,瓊英美玉都無法報答我的感激之情,這是怎么回事?
其實,張衡提到的金錯刀并不是刀劍,而是發(fā)行于新莽時期的一種刀幣,分為環(huán)柄和刀身兩部分,環(huán)柄為方孔圓錢,環(huán)文陰刻“一”下“刀”,字陷處錯以黃金,因此被稱為金錯刀。
吳革勝介紹,王莽篡位成功后,推行了多次貨幣改革,一共鑄了16組錢,被稱為“六泉十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刀平五千”。“一刀”是環(huán)錢的銘文,“平五千”則是刀身上的銘文,“平”,就是值的意思。“一刀平五千”的意思,就是這枚金錯刀的價值相當于5000枚五銖錢。
“金錯刀造型獨具韻味,絲毫未拘泥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刀幣形制,銅質精良,古拙穩(wěn)重,透露出秀美氣息,有‘錢絕’之稱。”吳革勝說。
金錯刀設計之美令人驚嘆,王莽也因此被歷代藏家譽為“鑄錢第一高手”,但它的出現,也加速了王莽身死國滅的進程。
資料介紹,金錯刀的黃金重量遠比不上5000枚五銖錢的價值,發(fā)行這種不足值的貨幣實際上是王莽掠奪民間財富的一種途徑,因此這種靠暴力保證流通的錢幣在民間遇到了激烈的抵制。
中國最早的“代價券”誕生于抗戰(zhàn)時期
代價券是一種能在消費中抵扣等值現金的券,相信很多人都用過。你知道最早的代價券誕生于何時嗎?
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二樓,河南錢幣博物館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金融貨幣展”,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紅色金融”展區(qū),一張面值柒角伍分的“光華商店代價券”讓參觀者嘖嘖稱奇。
吳革勝介紹,為了適應革命斗爭形勢的需要,同時也為了解決邊區(qū)群眾因小額貨幣缺乏而在生活上產生的不便,陜甘寧邊區(qū)成立了延安光華商店。經邊區(qū)政府批準,邊區(qū)銀行于1938年3月以光華商店的名義,發(fā)行“光華商店代價券”作為輔幣券,與法幣同值兌換。
頂端新聞記者了解到,光華券共計發(fā)行貳分、伍分、壹角、貳角、伍角、柒角伍分六種。到1941年2月18日止,光華券共計發(fā)行438萬元。
“至于柒角伍分的面值,很多人感到好奇,其實是因為當時的政府不允許咱們發(fā)行幣值超過一元的主幣,所以相當于打了個擦邊球,在范圍內印制了柒角伍分這一面值,這在國際社會上都不多見。”吳革勝說。(頂端新聞記者張弋實習生李玉琪/文記者李沂淪司佳琪/圖部分為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