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產經 >

【快播報】一場線上線下的“撕扯”一個具有公共意義的命題

2022-08-10 06:50:27 來源:瀟湘晨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陜西西安某高校教師張某,近幾年遇到了夢魘般的煩心事。據(jù)紅星新聞報道,4年前,張某開啟直播,在某短視頻平臺擁有千萬粉絲量。其間,幾則掐頭去尾的視頻截圖,撲面而來的煽動性言論,把她推進輿論深淵。特別是一個叫“大某某農場”的賬號,不斷發(fā)視頻談論她,雙方撕扯不休,引發(fā)一場從線上到線下的“網(wǎng)暴”糾纏。無奈之下,張某將對方告上法庭,如今正等待開庭。

張某跟“大某某農場”賬號運營者李某的過節(jié),是否如張某所稱的那樣?兩人撕扯多年而不能消停,究竟有何原因?有關這些問題,尚需更多事實呈現(xiàn)。目前,張某已經公開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李某的說法也需要展現(xiàn)出來。這場官司即將開庭,將帶來哪些信息量,拭目以待。

就目前公開的情況看,張某的遭遇令人不寒而栗。她的錯愕、委屈、憤懣,乃至近乎崩潰,都讓人感同身受。正如報道所稱,張某的狀態(tài)糟糕,2021年8月,她被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診斷為焦慮狀態(tài)、失眠、抑郁狀態(tài)。她遇到的那些事,擱在誰身上恐怕都很難承受,也很難忍受。沒完沒了的裹挾,無休止的舉報,以及無處不在的糾纏,讓人不得安生。

這場由線上轉向線下的事件,是一個充滿象征意味的標本,有太多可剖析的“看點”,在當下的輿論生態(tài)中頗具典型意義。

張某作為網(wǎng)絡“大V”,有流量,有影響力,也有變現(xiàn)的能力,被人“盯上”并不奇怪。問題是,誰能經得起放大鏡般的檢視?特別是一些網(wǎng)友幾乎全天候地盯著你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哪怕是一個口誤,一個無關宏旨的玩笑,都能被聚焦,被放大,被貼上標簽時,誰又能承受?

在一些平臺上,確實生存著一類“寄生”群體,他們?yōu)榱恕拔邸睙o所不用其極,“誰火了誰就要遭殃”,誰有人氣就碰瓷誰。一般來說,這類“寄生”群體有三招達到個人目的。先是“引爆”,即找到目標“大V”后,監(jiān)控這個人的言行,找到口實后便制造話題、引爆情緒,吸引網(wǎng)友關注;接著“網(wǎng)暴”,動員同路人或不明真相的網(wǎng)友攻擊目標“大V”;最后,就是舉報。

讓張某最苦不堪言的就是舉報。她在接受采訪時說:“雖然每一次舉報看起來沒對我造成實質性傷害,可我是剛入職的一個老師,天天接收信訪舉報資料,上到陜西省教育廳、教工委,下到我們學校黨委、紀委、教工部、研究生院宣傳部、人事處、學院紀委、二級學院等一系列領導,都得圍著她的一個信訪去回復,我的壓力很大?!?/p>

有人說,對那些吹毛求疵的、專業(yè)碰瓷的要置之不理,一認真就輸了,一理就中套了,一反擊就被牛皮糖粘上了。但問題是,很多時候,不予理睬只會讓對方更加猖狂。維護自身權利,法律不是唯一的手段,在很多情況下卻是最好的手段。

張某與李某的“恩怨”,不只是簡單的私人敘事,而是具有公共意義的社會命題。期待法庭的審理能讓公眾看清是非曲直。一個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就該讓“網(wǎng)暴”者付出代價,讓以構陷為樂事的人付出代價,讓隨意攻擊他人之后揚長而去的人付出代價。

秦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 線上線下 很多時候 吹毛求疵 壓力很大 研究生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