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huán)海陸雖然已經獲準注冊,但就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問題并不少,其采購、銷售、庫存三方面都有明顯疑點,更為重要的是,其委外加工廠商產量數據還很矛盾,涉及的與公司之間的“刨花”生意有悖常理。
6月9日,證監(jiān)會同意了5家公司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IPO注冊,其中就包括張家港中環(huán)海陸高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雖然中環(huán)海陸已被同意注冊,但其實際經營情況依然存在不少疑問。
在此前《紅周刊》刊發(fā)的文章中,記者指出其營收金額、采購金額都有約50%金額缺少相應數據支撐,且公司的科研實力以及與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方面也不正常。而除了已經報道過的疑問,記者還發(fā)現,中環(huán)海陸的多家委外加工廠披露的數據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情況,令人懷疑其合作的真實性,此外,該公司的存貨數據也存在一定疑點。
多家委外加工廠產量數據矛盾
在此前《紅周刊》發(fā)表的文章中,記者提到其委外加工廠與中環(huán)海陸存在既銷售又采購情況。而根據該公司最新版招股說明書披露的這些委外加工廠商的經營規(guī)模和年加工規(guī)模、公司支付的加工費和加工單價、公司加工量占這些委外加工廠商的比例數據進行分析,可發(fā)現其中疑點重重,讓人懷疑其委外加工廠與公司合作的真實性不足。
招股書披露了公司2020年向加工廠科陸機械、錦豐宏建、金港鎮(zhèn)勒林機械廠、蘇信金屬制品和旭銳金屬制造的加工金額和加工單價,由此可推算出這些加工廠當年為公司加工了3.21萬噸、1.5萬噸、1.23萬噸、0.82萬噸、0.66萬噸。
此外,由公司披露的委外產量占這些加工廠總產量的比例:70%~80%、70%、50%~60%、80%、60%~70%進行測算,委外加工廠的總產量應該在4.01萬~4.59萬噸、2.15萬噸、2.06萬~2.47萬噸、1.02萬噸和0.94噸~1.1萬噸。
可讓人疑問的是,中環(huán)海陸在招股書中披露的這些加工廠的經營規(guī)模和生產規(guī)模卻顯示:科陸機械、錦豐宏建、金港鎮(zhèn)勒林機械廠、蘇信金屬制品年加工規(guī)模分別為3萬噸、8000噸、1萬噸、2萬噸,這一結果顯然與記者推算出的總產量并不相符,其中,蘇信金屬制品推算出的總產量比公司披露的生產規(guī)模要小,而其他三家加工廠推算出的總產量都比披露的生產規(guī)模要大不少。那么,這些委外加工廠商的實際生產規(guī)模究竟是多少呢?
《紅周刊》記者在天眼查APP中還查看了這些有疑點委外加工廠的員工規(guī)模,與中環(huán)海陸披露的員工規(guī)模也有所出入。比如據天眼查APP顯示的錦豐宏建2019年年報從業(yè)人數僅2人,但據中環(huán)海陸披露的員工人數卻約20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委外加工廠注冊資本還僅1萬元。又比如金港鎮(zhèn)勒林機械廠,天眼查APP查到的2019年年報中從業(yè)人數僅為2人,但據中環(huán)海陸披露的其員工人數卻約13人。除此之外,蘇信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天眼查APP中2020年年報中的從業(yè)人數僅1人,但據中環(huán)海陸披露其員工人數約15人。
那么,中環(huán)海陸披露的委外加工廠員工規(guī)模是否真實?如果真實的話,是否意味著這些加工廠有很多員工并不是正式員工,而這種不穩(wěn)定的情況是否會影響到工廠的生產質量和交付時間,公司長期與這些加工廠合作,又會否影響到自己的產品質量?
委外加工廠的“刨花”生意有悖常理
除上述疑問外,此前在《紅周刊》發(fā)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這些加工廠商不僅是中環(huán)海陸的供應方還向其采購刨花,而對此,中環(huán)海陸稱,刨花是加工過程中產生,運輸不便而就地銷售了。
此前文章中,《紅周刊》記者對此合作模式提出了疑問,因為在與這些委外機加工廠商合作的過程中,中環(huán)海陸不僅“一分錢沒花”,還從這些合作廠商身上小賺了一筆,而這些加工廠商在耗時耗人工耗成本之后,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還“倒貼”一部分錢進去。
比如2020年,公司向科陸機械銷售刨花金額為1330萬元,此前公司披露付給科陸機械的加工單價為401元/噸,年生產規(guī)模約3萬噸,若假設科陸機械其他客戶加工單價也與中環(huán)海陸相同的話,那么科陸機械加工產品年營收應在1204萬元左右。也就是說,科陸機械當年加工產品收入在1204萬元,而購買中環(huán)海陸的刨花卻要花去1330萬元,如果考慮到人工、機械等其他成本,那么除非刨花利潤很大,或者其他客戶支付的加工費要遠高于中環(huán)海陸,否則科陸機械就會陷入入不敷出狀態(tài),這怎么看都是不太合理的。
除了科陸機械,其他加工廠錦豐宏建、金港鎮(zhèn)勒林機械廠年生產規(guī)模分別為8000噸和1萬噸,若加工單價都按中環(huán)海陸給其加工單價389元/噸、377元/噸來計算的話,則其加工產品所能得到的收入分別為311萬元和377萬元。
但據中環(huán)海陸披露,這兩家公司2020年向中環(huán)海陸購買刨花的金額就達到了622萬元和498萬元,明顯比其加工產品能得到的收入要高。這同樣意味著,除非其他客戶支付的加工單價更高,或者這些加工廠實際的加工量要比披露的大,否則這些加工廠應該也都要陷入入不敷出狀況了。
種種跡象都令人對中環(huán)海陸與其外協加工廠的實際合作產生疑問,再加上此前文章中分析到的采購數據、營收數據的異常,讓人懷疑這背后或有一定的“利益輸送”可能。要知道,科陸機械本身就是中環(huán)海陸的關聯公司,中環(huán)海陸實際控制人吳劍之妻顧玉華的弟媳陶慶婭曾持有科陸機械25%的股權,只是在2019年4月將該股權轉讓給無關聯第三方,而科陸機械現有股東包建新與中環(huán)海陸前員工包建偉還為兄弟關系。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科陸機械是這些加工廠中購買刨花最多的公司。
存貨數據多種角度皆存矛盾
除委外加工廠存在疑點外,《紅周刊》記者發(fā)現,中環(huán)海陸的存貨數據在財務勾稽上也是有一定疑點的。
中環(huán)海陸在招股書中披露了主要原材料的采購情況,其中2019年、2020年合金鋼的采購金額分別為3.82億元和6.29億元,占采購總額比例分別為76.2%和84.64%。由此推算出原材料采購總額分別為5.02億元和7.43億元左右。理論上,這些采購來的原材料要么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掉計入營業(yè)成本中,要么未使用的原材料和未銷產品中的原材料計入到當期存貨之中。
查看中環(huán)海陸營業(yè)成本中直接材料的消耗情況,公司2019年、2020年分別為4.31億元、5.78億元。將原材料采購總額與營業(yè)成本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相減,2019年和2020年分別得到7107萬元和1.65億元的差額,這意味著差額部分需要計入當期的存貨變化中,即2019年、2020年存貨中的原材料應該分別新增7107萬元和1.65億元。
先不論這兩年存貨中原材料的新增金額,在2019年和2020年,中環(huán)海陸的存貨價值總額分別僅為9660萬元和1.73億元,分別比上一年新增了653萬元和7620萬元,這一結果與理論上原材料應新增的金額相差了6454萬元和8903萬元,那么,采購來的那些原材料既沒計入營業(yè)成本,也未計入存貨,它們又去了哪兒?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紅周刊》發(fā)表的文章中曾提到中環(huán)海陸的采購金額也有超過50%以上沒有相應數據支撐,而這些采購原材料也未在存貨中體現,如此情況是否意味著公司采購存在不真實的情況呢?
除此之外,中環(huán)海陸的存貨數據從產銷角度分析也出現了矛盾。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了主要產品軸承鍛件、法蘭鍛件、齒圈鍛件和其他鍛件的產銷情況,其中2020年這幾種鍛件的產銷差分別為4265噸、129噸、158噸和256噸,理論上,這部分未銷產成品應計入存貨中的庫存產品中去。據招股書披露軸承鍛件、法蘭鍛件和齒圈鍛件2020年的單位成本分別為0.58萬元/噸、0.52萬元/噸、0.58萬元/噸,再結合產銷差可得出這些未銷產品的金額分別為2472萬元、67萬元和91萬元,總計2633萬元。也就是說在2020年存貨中,其產成品應至少新增2633萬元,但從實際來看,公司存貨中的庫存商品2020年僅新增了1566萬元,相差約1000萬元。
而用同樣的方法推算2019年公司主要產品軸承鍛件、法蘭鍛件和齒圈鍛件的產銷差,分別為2057噸、66噸和221噸,單位成本分別為0.58萬元/噸、0.54萬元/噸和0.6萬元/噸,由此推算出未銷產品金額分別為1193萬元、36萬元和132萬元,總計1362萬元。那么,2019年存貨中新增的產成品也應在1362萬元左右,但實際上據其披露的存貨數據,僅新增了259萬元,也存在1000萬元左右的差額。
連續(xù)兩年都有1000萬元左右的未銷產品缺乏數據支撐,那么這些產品又去哪兒了?是否真實存在呢?